自去年10月贵定县获列为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县以来,贵定县按照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要求,常态化推进改革任务、精细化做实创新举措、制度化总结经验成果,在增强团员先进性、优化团组织设置方式、拓宽团干部来源渠道上实现新突破,改革工作深入推进,试点成效逐渐显现。
找准载体激活“主动脉”,在增强团员先进性上实现新突破。
一是实施“六型三比”团员先进性评价制度。充分考虑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和精准度,根据不同行业领域青年特点,出台《六型三比团员先进性评价制度》,通过团干部比德能、比勤奋、比作为;学校团员比示范、比刻苦、比进步;机关团员比业务、比效能、比奉献;企业团员比技能、比生产、比创造;社区、农村团员比觉悟、比致富、比文明;“两新”组织团员比诚信、比经营、比贡献,提高不同类型共青团组织、不同领域团员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,激发团员先进性和荣誉感。今年5月,根据“六型三比”团员先进性评价结果,对全县各行业72名优秀团员进行表彰,树立了各类型标杆和榜样。
二是建立流动团员青年靶向管理机制。充分考虑重点人群特别是流动团员青年的管理,依托公安人口管理系统,定期对进驻或外出贵定县半年以上的流动青年团员进行核查,并按属地管理原则,由各镇(街)青年之家对流动团员进行规范管理。目前,全县共建立青年之家10个,有效实现对6565名团员管理全覆盖。 三是打造“1+10+N”的多形式团员教育管理阵地。充分考虑适应多样化教育培训的需要,针对团干部教育,在贵定县委党校建立县团校;针对团员教育,在中学建立10所业余团校;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、贫困村寨建立10所脱贫攻坚夜校;整合“青年之家”等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资源,切实强化团员教育管理阵地保障。
纵横联动形成“一盘棋”,在优化团组织设置方式上实现新突破。
一是在产业链上建立团组织。依托现有产业的覆盖面,探索在地域相邻、发展同类产业的村联合建立联村团工委,在技术培训、销售渠道等方面互惠互通,实现“团组织联建、团员联管、产业联抓”,有效促进各类产业抱团发展。目前,已建立贡茶产业、蔬菜产业、生态渔业等3个联村团工委,组织约1500名青年劳动力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生力军作用。
二是施行“一专一站两联”工作机制。依托团组织基本架构,充分考虑作用发挥,横向拓展团的专门委员会建设,设立青年人才培育、志愿服务、创业就业等3个专门委员会。纵向打通县域团代表联络站建设,构建“团代表联络站+团代表专项小组+团代表”联络服务工作体系。普遍建立团的委员会成员联系团代表、团代表联系团员青年的“两联”工作机制。
三是建立“青年帮帮帮”志愿服务体系。依托全县成熟度知名度较高的“帮帮帮”电商有偿服务平台,成立贵定县“青年帮帮帮”志愿者协会,构建线下“帮帮帮”志愿服务窗口。各镇(街)、各单位建立“青年帮帮帮”志愿服务队,共有注册志愿者27114名,积极开展基层社会管理、脱贫攻坚、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工作,形成了叫得响的贵定“青年帮帮帮”团建品牌。
激励机制保障“动力足”,在拓宽团干部来源渠道上实现新突破。
一是施行择优定岗特招人才选用机制。充分考虑激发和畅通社会优秀人才为党做青年工作的渠道,从体制外按条件择优选配人员兼任团县委副书记,任期2年,参照西部计划志愿者补贴标准保障其报酬待遇。每年进行人员招聘时设置专门岗位,按程序特招进入事业编制,打通吸纳社会优秀人才的渠道。
二是“上挂、下派、优配”建强团干部队伍。着力构建“团干+志愿者+青少年社会事务辅助员”的基层团干部队伍体系。从县直部门、镇街、学校、企业等分批次安排6名优秀青年干部到团县委轮岗挂职;先后选派5名团县委干部下沉到镇(街)、企业任团建指导员,选派2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担任镇(街)团(工)委副书记、村(居)团支部书记或“第一团支部书记”,并明确113名驻村“第一书记”任各村(居)团建指导员;同时,为各镇(街)均配备1名公益性岗位“青少年社会事务辅助员”,主要从事镇(街)“青年之家”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。
三是建立青年工作带头人和团建骨干培养机制。充分考虑从机制上给予团干部关心关爱,保障团干部更好投入团建工作。出台《教育系统团(队)工作者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方案》,将共青团工作内容、工作量及工作质效规范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范畴,印发《班主任兼任班级团支部指导员管理制度》,选聘205名班主任兼任团建指导员,为全县共青团基层组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